十载润泽,确保“南水”永续北上

2025年01月18日 75821阅读

图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现场。(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于2012年

图为南来的汉江水由此穿越黄河北上。(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于2018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72年前,毛主席提出宏伟构想。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实现水到渠成。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

  喝上“放心水”,依靠大国重器。在东线,通过13个梯级泵站实现“水往高处流”;在中线,黄河下面凿出隧洞,让水“穿黄”而过。以穿黄工程为例,其开创了数个第一: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在我国水利史上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进行隧洞施工,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黄河与长江实现“握手”,照见的是“中国智慧”。

  守好“生态水”,有序合理推进。可以看到,东、中线一期工程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工程沿线的河湖生态安全,并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助力。如今,华北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

  善用“发展水”,助力经济建设。沿线地区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当地大力发展石榴等特色林果产业,目前各类林果种植总面积已达23万亩,全县林果业产值达 6亿元,带动10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故事,还会一直讲下去。(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南水十年润京华看中国制度优势

     守生态就是谋未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启科财经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