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激光雷达公司,获数亿融资
北京寒冬,专访北醒CEO李远那天,他刚从广州出差回来,行程很满。
“昨晚和同事开会到凌晨2点。”李远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在广州忙生产,只能抽时间回北京总部,和同事讨论业务。
李远工作的重点,是做车载激光雷达。
两个月前,北醒获得滴滴自动驾驶超亿元投资,资金将用于推进激光雷达的升级及量产应用。
此前,北醒已完成多轮融资,背后站着IDG资本、顺为资本等明星投资方。
他告诉《21CBR》记者,公司已经拿到滴滴自动驾驶的定点订单,待项目落地,2024年的收入预计大幅增长。
发力车载
北醒成立于2015年,在激光雷达赛道耕耘了9年。
激光雷达是一种传感器,利用激光束来计算物体到目标表面的可变距离,早期主要应用在地图测绘、航空和工业自动化场景中。
相较于机械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具有小型化、低成本、高稳定性等优势。成立之初,北醒选择固态技术路线,在交通领域实现量产后,复制到车载领域。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疯狂堆料,自动驾驶系统成为标配,其感知部分依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车圈大佬在发布会上频频提到该产品,以增加产品高端属性。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强调,首款车型搭载“1颗激光雷达”。
团队原先发力的是交通与工业传感器,各型号激光雷达累计出货量已超100万台。
“2019年,在无人驾驶领域成熟度最高的是铁路系统,其复杂度低于公路交通,付费能力比较强。”他告诉记者。
据李远透露,北醒在铁路交通领域,位居行业前列,在2020年就具备盈利能力。
在他看来,北醒进入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时间不算晚。早在2021年,公司就与滴滴达成合作,获得定点订单。由于要保密,这个项目于2023年底才公布。
“大交通领域场景广泛,工业传感器主要提升的是收入和量产能力。”李远表示,在此基础上,团队进入车载新战场。
他坦言,车规级零部件,是想用航天级技术制造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当下车载激光雷达面临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困境。
“推出一代车载激光雷达产品,需要500位研发人员做一年。”李远带队,组建超百人团队,投入大量精力,专门做车载激光雷达。
从研发到供应链管理,再到量产交付,作为管理者,他要做的事情很多。
量产上车
北醒正通过滴滴等项目,加快产品量产落地。
该公司推出AD系列车规级激光雷达。其中,新一代AD2产品,凭借高线束和高密度点云,可探测到200米外的小型障碍物,让智能驾驶更安全。
一位北醒员工解释,在雪地行驶等场景下,纯视觉方案存在局限,摄像头很难分辨障碍物。“激光雷达可以在200米外就能感知到‘雪糕筒’等物体,提前告知车主,避免发生意外。”
截至目前,北醒公布的车载激光雷达合作伙伴,为滴滴。双方联合研发了国内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主要针对L4级别自动驾驶运营场景设计。
李远表示,北醒已经拿到数十万台前装定点订单,其中至少18万台,来自滴滴将于2025年推出自动驾驶车辆订单。
北醒也与广州花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李远长期到当地出差,往前推进合作。他透露,北醒不只与滴滴自动驾驶这一家企业达成合作,但基于保密原则,目前无法对外宣布新的定点。
由于单颗车载激光雷达成本高达数千元,目前量产“上车”的,多集中在高端车型。随着各家车企加大对智能驾驶投入,20万价格位车型也在加速搭载相关产品。
“激光雷达,本质上是一个供应链体系的产物,规模化生产后,价格将越来越便宜。”
李远称,其材料不包含贵金属,遵循“莱特定律”,即产量翻一番,价格能下降15%左右。在架构上,北醒激光雷达的模组数更少,规模化后,成本可以持续下降;生产端,采用自动化工艺,制造成本也在下降。
为了适应当下新能源车企高频发布产品,北醒车载激光雷达采用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即同一个硬件产品,仅通过软件调整,适应不同车型需求。这样不用重复开模,成本也能实现大幅度下降。
学者创业
80后的李远,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创业者。
他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师从中国发光学奠基人之一的徐叙瑢院士,后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攻读博士。念书期间,他曾发表SCI引用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0余项。
其同事评价,日常管理中,老板很理性,基本没有情绪用事,决策主要依靠数据。
李远坦言,创业一定会有压力。
北醒团队亦有调整,年底出现裁员传闻。公司回应称,年末根据绩效调整是正常流程,几位员工面临变动的同时,公司也一直有新鲜血液注入。
不惧变化,李远对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充满信心。
“每年至少翻一倍。”他表示,智能驾驶系统已经成为各家车企的重要卖点,其需要配备激光雷达获得感知能力。
据灼识咨询预计,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增加至12537亿元。到那时,单车载市场规模就有万亿,占比八成。
车载激光雷达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谈论市场地位为时尚早。
“1%的渗透率,说明游戏才刚刚开始。”李远援引行业数据称,激光雷达装车量为57万台。按照“跨越鸿沟理论”,渗透率需要达到13.5%,再考虑盈利、市场地位。
团队有运营、技术经验,在2023年竞标中,北醒产品基本都能走到最后一轮。李远预估,2024年,车载激光雷达加快量产交付,公司收入将实现大幅度增长。
身处产业“鸿沟”之中,北醒希望留在牌桌上,抢占更多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