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 守正创新

2022年10月18日 95084阅读

王晶 受访者供图

  王晶:勇立数字中国潮头开辟数字世界“新大陆”

  “新大陆创建至今近三十年,我们每天都在变,但不变的是创新,始终以科技创新开拓数字世界‘新大陆’。”无党派人士、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晶说。

  1994年,胡钢、王晶等18名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二次创业,创办了新大陆科技集团。

  创新,是新大陆始终不变的企业基因。创业之初,新大陆就从金融电子终端入手,打破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分体式POS机。当时间来到世纪之交,为破解二维码技术核心部件对进口的依赖,新大陆立志做“中国芯”,涉足二维码领域。2010年,新大陆发布首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解码芯片,2018年又发布全球首颗数字公民安全解码芯片,实现“为物赋码”向“为人赋码”的提升。

  围绕着“中国芯”,新大陆累计申请了179项专利,进而拓展出自动识别、智能支付、食安溯源、物联网教育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

  “坚守创新、坚守实业,这条路很难,但新大陆一路坚持下来了。”王晶介绍,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战略的新大陆,拥有物联网设备、系统平台及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商,拥有国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二维码核心技术、行业芯片设计技术,拥有国家有效专利500多项、国外有效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600多项,填补了国内上百项技术和应用的空白,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晶在履职过程中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提案。尤其是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晶率先提出“数字公民”概念,受到广泛关注。随后几年,王晶围绕“以人为中心的数字中国建设”,陆续关注数字政府、数字食安、数字健康、数字交通等领域。同时,在中央级理论平台上,先后发表《“数字公民”与社会治理创新》《数字中国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署名文章,并在多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王晶在专著《人类命运:治理简史》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数字治理、数字中国、数字公民的思考和观点,占据了数字中国理论高地。

  与此同时,新大陆也在可信数字身份、数字人民币两大数字中国建设基础要素领域创新应用、深耕场景。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新大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一码通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等备受关注的领域。

  首先是基于可信数字身份的“城市一码通行解决方案”的创新支撑,让各方来宾都享受到一码畅行峰会的便捷服务。据了解,在该产业领域,福建正处于领跑位置,已经形成了横跨芯片模组、平台研发、解决方案、应用方案的新兴产业链。

  其次是在本届峰会上宣布成立的数字人民币产业联盟,王晶被选举为联盟的首任理事长。“联盟的目的,正是对接数字中国战略,面向数字人民币的高质量发展需求,组织研究原创核心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数字人民币产业规划与健康创新。”王晶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标志着国家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等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2022年冬奥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试点数字人民币支付成为一大亮点,新大陆在背后提供支撑。

  面向未来,王晶介绍,新大陆将围绕国家战略方向,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服务政务、社会和百姓,让中国的科技创新旗帜扬帆出海。

吴荣照 受访者供图

  吴荣照:闽商精神始终激励我们

  鸿星尔克再度因捐款“出圈”。

  7月30日,在一场公益晚会中,鸿星尔克宣布向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1亿元的款物,用于帮助困难残疾人和家庭改善生活质量。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官方微信也发文称,鸿星尔克庄严承诺再捐出总价值1亿元的物资和善款,设立“鸿星有爱助残同行”项目。

  “鸿星尔克再捐1个亿”的词条一时冲上热搜。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称,鸿星尔克始终把兴企为民、回报社会作为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参与社会各界的帮扶项目。“这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鸿星尔克的使命和担当。”吴荣照说。

  闽商素以乐善好施、回馈桑梓为传统。

  “从宋元时期闽商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到近现代100年来的陈嘉庚精神,再到如今的‘晋江模式’,这种敢冒风险、爱拼会赢的创新突破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吴荣照说。

  鸿星尔克于千禧年从一栋毛坯厂房起步。吴荣照坦言,和其他的品牌国货发展过程一样,鸿星尔克在过去22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很多风雨和挫折。

  当下,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国货越来越受热捧。在年轻一代的穿搭分享平台上,分享鸿星尔克穿搭成为时尚。在吴荣照看来,这得益于国力的不断壮大和国民的文化自信。他说,在一代代闽商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舞下,“为用户创造价值,做高性价比的国货品牌”一直是鸿星尔克的初心。

  从贴牌代工到打造自主品牌,曾是很多国货品牌经历过的发展路径。从一个家庭作坊慢慢做出一个品牌的鸿星尔克,多年来专注科技创新,秉持“科技新国货”的发展战略,不断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打造真正满足国人需求的产品。

  吴荣照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传统服饰绽放新光彩的重要文化土壤,中国品牌要讲好“中国故事”。

  为传承文化以及助推品牌年轻化,鸿星尔克先后携手河南博物院、三星堆、中国航天等顶尖国内机构,联合王者荣耀、一人之下等优秀国风IP共创文化价值,借助国产IP中精美的国风元素、代表华夏文明的珍贵历史以及活力满满的新生力量,为更多的运动产品增添中华文化底色,将古老元素与时尚设计有机融合,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适逢“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从“高产穷县”到“经济强市”,改革开放以来,“爱拼会赢”的晋江人抓住历史机遇,立足本地优势,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坚守实体经济,将晋江打造成东南沿海制造业重镇。

  吴荣照是土生土长的晋江人。在他看来,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作为“晋江经验”的受益者,要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弘扬传承“晋江经验”;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做好实业,同时持续创新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才可以找到新的蓝海。”吴荣照说。

  对于鸿星尔克而言,吴荣照表示,将继续厚植实业,专注主业,本本分分做好创业者的角色,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好的国民品牌。

鲁加升 李思源摄

  鲁加升:深耕产教融合挖掘“新蓝海”

  成立逾20年的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以《爱拼才会赢》为校歌。每年开学、毕业典礼上,学子们用闽南语歌唱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歌中的奋斗、乐观精神,鼓舞了一届届学生。

  “这就是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董事长、校长鲁加升说,因此学校用“南洋”命名。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由包括鲁加升在内的15名海内外热心教育的学者、企业家于2000年联合创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希望将其建成一所国际化的职业院校。

  动念建设这所学校在1995年。离开西北工业大学团委书记一职、来到厦门下海经商的鲁加升发现,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缺乏人才。于是,1995年1月,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的第一份可行性报告完成;1999年11月,筹建处挂牌;又经过一年的准备,学校在三栋空置厂房中起步。

  如今,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数十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世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郑智勇借助学校的6万元人民币创业基金起步,将公司做成上交所上市企业,并向学校捐赠100万元创业基金;吴炳辉收购宁波冠军照明企业,登上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舞台做创业经验报告;李彬创办的好慷在家公司,将“互联网+家政”的标准化服务覆盖全国28个城市……

  翻开学校毕业生名录,一连串创业者的名字在业内耳熟能详。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已累计培养5万多名毕业生,为福建输送了约4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创业率连续3年超过10%、就业率连续19年超过99%。

  鲁加升介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设有13个二级学院,42个专业,与福建、厦门经济紧密对接的专业群9个。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对接一个优质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独具的特色。“第三个元的主题是学生。”鲁加升说,除了校企合作,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还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设立勤工助学中心,为在校生提供岗位,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厦门企业兼职,为就业、创业积累经验。

  鲁加升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这给我带来责任和压力,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办得更好。”他坦言,“我常和同事们说,不要觉得我们只是个民办学校,我们还要起职业教育引领示范的作用。”

  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在鲁加升看来,在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无疑是非常利好的政策,一定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一个春天。

  “希望全社会也形成共识,发自内心地认同职业教育。”他恳切地说道。

  怀着对教育的热忱倾资倾力创建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鲁加升也受到“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陈嘉庚的影响。他说,看到学生从刚进校园的稚嫩、到毕业时成为企业争抢的职业人才,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郑传芳 受访者供图

  郑传芳:凝聚留学归国人员力量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说了四个‘历史不会忘记’,充分肯定留学人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福建欧美同学会(福建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郑传芳说,“我们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留学回来的,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970年2月,作为68届初中毕业生的郑传芳开启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大学毕业后,郑传芳投身于高校思政课的教研和教材编写等工作,至今40余年。他被评为福建的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重点教学团队。他主编的和作为首席专家之一的全省和全国高校思政课的统编教材获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本科教材特等奖。

  1991年,郑传芳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留学。2001年,他当选福建欧美同学会(福建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2009年至今任会长。他还当选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副会长。

  “福建是留学大省。”谈到福建的留学生工作时,已从事该工作20余年的郑传芳说,“锚定中央关于‘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的职能定位,我们长期以来努力建设‘留学归国人员之家’,充分凝聚留学归国人员的力量,在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福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福建欧美同学会坚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留学归国人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我们也注重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聪明才智。”据郑传芳介绍,福建欧美同学会长期以来组织各方面留学归国专家到农村去、到企业去,送医药、送科技下乡,开展“海西春雨行动”等,服务福建发展。

  福建欧美同学会还组织留学归国人员参加社会工作,参加敬老活动、志愿者活动,慷慨解囊进行慈善捐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福建海内外留学人员累计为国内捐款捐物共计近2000万元,留学归国的医务人员积极报名奔赴抗疫一线,参加各项志愿活动。福建欧美同学会的“爱心报国”项目荣获民政部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的提名奖。

  每年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福建欧美同学会也会积极组织科技含量高的留学归国人员的项目参展,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专长,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大显身手。

  立足于“民间外交的生力军”的定位,福建欧美同学会积极开展民间外交联谊工作。“我们积极讲好中国故事,连接中外友谊,帮助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投资办厂,有很多生动的故事。”郑传芳说。

  在郑传芳看来,留学是奋斗不是“镀金”,出国留学的经历增强了他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于他之后在福建省高校、教育厅、政协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改革开放让我们能走出国门学习,回国后更勤奋努力工作,希望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他说,留学人员应该把留学经历当做人生奋斗的新起点,不断书写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新篇章。

吴家莹 受访者供图

  吴家莹:做两岸关系发展促进派

  “广大台商要坚决与‘台独’分裂势力划清界限,坚定不移地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派。”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佳好(厦门)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家莹近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说道。

  从第一家台企三德兴设厂,到如今在厦台资企业项目有8000多个,台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占该市三分之一,厦门成为台胞台企向往的投资兴业“热土”。

  吴家莹在1999年来到厦门发展,出租车司机说着熟悉亲切的闽南语,车窗外是跟台湾相仿的气候,这是他对厦门的最初印象。“第一代台商带着资金、技术来,做什么就赚什么,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吴家莹坦言。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也“因台而兴”,拉开建设的序幕以来,先行先试全面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吴家莹抓住机遇,将建材产品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其企业经过近20年发展,逐步扩展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

  成立于1992年底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厦门市台商协会”),是大陆首家台商协会。秉持着为台胞台企服务的宗旨,该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办理台胞证、咨询法律问题、了解惠台政策……随着大陆惠台利民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厦门市台商协会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被在厦台商称为“名副其实的厦门台商之家”。

  见证、参与了一波波发展大潮的厦门市台商协会,成为众多台企发展的后盾。吴家莹表示,协会将持续推进在厦台资企业之间的联系,搭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也不断促进两岸融合交流,打造两岸同胞情感的窗口。希望大家能持续在厦门这片创业热土投资兴业、发光发热。

  在今年6月于福州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闽商大会开幕式上,100位优秀企业家获得“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吴家莹也名列其中。“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在闽台商就是闽商,在建设新福建的进程中,在闽广大的台胞台企,要当好闽台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讲好两岸融合发展的故事。”吴家莹说。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8月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在吴家莹看来,白皮书及时、充分地展现了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推进实现祖国统一事业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也体现了中央政府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我们坚信,台湾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终将完成国家统一。”

  他表示,厦门市台商协会将继续广泛团结广大台商和台湾同胞,观大势、明大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充分发挥两岸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贡献心力。

  吴家莹希望,广大台商台企站在民族大义一边,坚定与“台独”分裂势力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本报记者闫旭/文

【编辑:陈文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启科财经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