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实体经济,信用保证保险助力多层次信贷体系搭建

2022年10月01日 101268阅读

以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是近年来政策驱动下行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其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疏通企业在融资信贷环节中的难点、堵点,是保险公司推进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发挥融资增信功效的切实价值。

当前,国内信贷需求持续增加,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活水的持续灌溉,在政策指引下,信用保证保险提升保障覆盖面,畅通融资借贷链条,助力我国构建更稳健、多层次、抗风险能力强的金融借贷体系,大有可为。

疏通信贷堵点,为小微融资提供稳定器

7月11日,央行披露2022年6月社融数据,当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达到10.8%,新增社融规模达到5.17万亿元,远超近3年同期水平。信贷总量大幅回升,社融口径信贷当月值达到3.06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向好的社融数据背后,反映着国内融资需求,正在大幅、集中释放。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业内专家指出,仍有不少信贷需求未被满足,实体企业有效融资不足,尤其是广泛的长尾信贷用户,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亟待解决。

以例来看。再生资源回收这一行业在近年来逐步成长,但因废品回收需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处理才能以再生品的身份进行销售,也就为从业者造成资金回笼周期长的桎梏,从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刘波正面临着资金流的困难。

不符合贷款条件又缺少抵押物的刘波,以扩大经营为目的的贷款规划止步于银行门前。而最终帮助刘波解决方案,是投保的一笔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

信用保证保险,即指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由保险人为信用关系中的义务人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类保险业务。因投保人在信用关系中的身份不同,信用保证保险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类。

其中,业内专家向记者指出,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以保单为借款人提供信用背书,实现融资增信,衔接贷款业务,通过信用借贷调动远期资产,缓解消费发展受当期现金流制约的瓶颈,疏通贷款链条上对于借款人缺乏增信手段的主要堵点,正逐步成为重要的风险缓释和风险分担工具。

国际上最早的信用保证保险形式,出现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企业促使保险公司发展的雇员忠诚保证保险。在我国,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起步较晚,1988年国家正式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信用保证保险主要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

随后,伴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普惠金融快速发展,需求驱动之下,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作为对融资增信的强有力支持工具,快速发展。企业或个人购买相关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并以此保单向商业银行申请商业贷款,银行在符合程序情况下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一旦中小企业发生信贷违约的情况,将由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代为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

从2011年至2019年,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规模从172亿元增加至1,044亿元。

“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缺乏完备的财务制度,无法满足银行的资信评估要求,导致他们在缺乏有效担保的情况下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融资性保证保险是能够帮助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的有效工具”,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指出,“保险公司依托于自身实力,和处于更规范、完备的监管环境中,担保更易获得贷款银行认可。同时保险机构可借助营销与理赔工作,更好了解企业的真实资信水平,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服务实体经济有效工具,延伸保险应用覆盖面

2020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出台《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经营要求,设置弹性承保限额,引导有能力、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调整业务类型,扩大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领域。

在此期间,各家主体公司迅速扩大信用保证保险覆盖面,积极对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各类融资增信缺口进行有效补充。

如中国信保,围绕国家重点产业链的支持方向,打造包括电子信息、家电、整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以及现代农业在内的7条重点产业链,分别出台了针对性的服务支持举措,突出对产业链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支持、强化产业链全流程保障力度,以政策的“牵引力”为产业链提供精准支持。

信用保证保险的逐步发展,被视作有效解决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资金资产对接的迫切诉求的有力工具,为广大小微企业群体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融通桥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基于部分保险机构存在经营粗放、缺乏风控管理等问题,导致信用保证保险出现短暂“迷失”。但在市场切实需求、监管规范引导与行业经验积累之下,2020年后,信用保证保险发展已步入审慎健康发展阶段,行业对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与应用,依然寄予众望。

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马永丰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变化、产业链升级、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可能呈现较大波动性,但是经济发展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是银行与保险合作,通过市场实践探索出的创新模式,平衡了各方风险与收益,正好契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特性,是小微企业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小微企业获取融资、解决资金缺口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安产险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助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发挥金融对小微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信用保证保险大有可为,近一步,在政策推动与机构发力之下,保险机构还可在哪些领域布局与发力,提升覆盖面,引更多金融活水至实体经济之中?

整体来看,李文中提出,现代经济中信用交易一直在不断增加,同时,国家也出台各项政策鼓励保险公司为信用交易提供保险保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发挥金融对实体小微经济的支撑作用,信用保证保险大有可为。

事实上,近年来,针对各个领域,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政策持续落地,意在助推信用保证保险发力,提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性,优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如今年2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大信用保险支持做好跨周期调节近一步稳外贸的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的承保支持,强化产品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加大产业链承保规模,深化对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国内贸易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央行与银保监会在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对新市民创业的信贷支持,加强银保合作,发挥保证保险等险种为吸纳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的支持作用。随后各地银保监局发布细化政策,如青岛提出,各保险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面向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群体承保融资性保证保险,解决新市民信用基础薄弱、抵质押物不足的融资难题。并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和风险保障需求,量身定制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为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易操作”的融资增信服务。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各险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受疫情影响困难的小微企业融资,以线上化方式保障保险服务持续性,有针对性地调整保后政策。针对2022年初以来“奥密克戎”疫情反复影响,央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深化“银行+保险”合作,优化保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合作业务流程,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以平安产险为代表的险企积极响应监管号召,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融资增信支持,落实疫情期间延期还款安排,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企业逾期风险。

再如针对农业领域,国内政策也已有所推动,2021年9月,银保监会印发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涉农主体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随后,江苏、湖南等地相继响应,以政策马达驱动。

尽管目前我国涉农信用保证保险方面尚在初步发展阶段,但前景可期。以日本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动向为鉴来看,其为满足农业资本的融资需求,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方向之一,即是建立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日本对基层农业协会会员的存款实行强制性保险,农业协会每年吸收的十分之一的存款作为专项储备,由农林中央金库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农业协会之间的相互援助。这为我国涉农信用保证保险发展,提供经验。

综上,当前,助力实体小微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险机构以信用保证保险打通借贷最后一公里的价值所在。未来,伴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主体机构的经验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打开等因素的持续推动,国内信用保证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启科财经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