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三连降,资产质量风险偏高,正值青年的渤海银行锐气接连被挫
作者:陶文远
出品:全球财说
5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了两则对渤海银行的处罚信息。因违规转嫁成本,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分行及时任荆州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刘晖分别被处以25万元罚款及警告。
这是年内渤海银行受到的第二次处罚,2月,渤海银行烟台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30万元。
作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行的渤海银行曾经一直为上市而苦恼,冲刺A股多年未成,只得先转道港股,但在港股交投清淡,前段时间甚至沦落为仙股,近期随着行情的好转,股价艰难回到1港元之上。
现如今,A股上市或已不是该行头号任务了,如何提升业绩成为当前要务。2023年,该行业绩下滑,不良率上升,资本已有吃紧迹象。
营收连降,贷款收缩
2023年,渤海银行营业收入249.97亿元,同比下降5.55%,连续三年下降。净利润50.81亿元,同比下降16.81%,连续两年下降。
其中利息净收入176.46亿元,较上年下降22.16%,在股份制银行中降幅最大。
从财报数据来看,下降的原因一是贷款规模收缩,二是息差进一步的收窄。
2023年,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9318.31亿元,同比下降2.99%。是唯一一家贷款余额水平下降的股份制银行。其中公司贷款和垫款、个人贷款、票据贴现全面收缩,平均余额分别同比下降0.45%、6.96%、3.49%。同时在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平均收益率由4.90%降至4.70%的同步影响下,2023年,渤海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438.21亿元,较上年下降6.82%。
另一方面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刚性上升,由上年的2.64%上升至2023年的2.71%。同时存款规模继续增长,2023年该行吸收存款平均余额8971.95亿元,较2022年增长9.80%;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7%。
2023年,渤海银行的净利差仅1.19%,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在内地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仅高于盛京银行及交通银行的1.14%;净利息收益率1.14%,比上年下降0.36个百分点。
综合起来看,渤海银行利息净收入的下降不可避免。
非利息净收入虽然有大幅增长,2023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73.51亿元,同比增长93.63%,但也无法挽回营收的颓势。
营业支出方面,渤海银行将职工薪酬削减了2.83亿元,2023年仅59.6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关键管理人员薪酬也下降了90.2万元,五位最高薪酬人士的薪酬总额由2314.5万元下降至1982.3万元。
加上同步降低的租赁负债利息支出、其他一般及行政费用等,2023年营业支出107.13亿元,比上年下降1.72%。奈何营收下滑的窟窿太大,节约的这点支出杯水车薪,最终难阻净利下滑。
地产拖累,不良激增
实际上,渤海银行在建立之初还颇受关注与看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市就希望开办一家跨区域的商业银行,但一直被搁置,直至2003年才获准筹备渤海银行。
2005年,渤海银行由泰达控股、渣打银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国开投、宝武钢铁集团、天津商汇投资及天津信托共同发起成立,通过天津信托的“渤海银行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吸引了近200名自然人投资,共持股10%。
信托计划持股在彼时还被视为一种创新,但却未料到在该行筹备上市时成了一时难以逾越的大山。据悉,按照IPO审核惯例,拟上市公司必须将上市前存在的信托持股计划进行清理,否则将不予放行。该行在清理该信托计划时,遇到波折颇多,甚至有信托计划持有人到媒体爆料大呼不公。
最终2016年8月,泛海实业收购了该信托计划下的全部受益权,信托计划于2017年2月终止。泛海实业的出手使得渤海银行得以于2020年7月15日如愿登陆港股,但谁也没料到,泛海的入局却为后来的纠葛埋下伏笔。
2024年1月23日,彼时还未退市的*ST泛海(泛海控股)公告一起重大诉讼案件。公告显示渤海银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将一众泛海系相关公司起诉至法院,并提出财产保全,法院裁定冻结被申请人名下银行存款约20.2亿元或者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财产。
该案件起因是2018年11月泛海控股境外全资附属公司中泛集团向渤海银行申请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未按期归还融资的剩余未还本息。渤海银行请求判令中泛集团偿还贷款本金约17.13亿元及相应利息、罚息、复利,并要求相关方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截至2023年末,泛海实业所持该行13.71亿股股份也被司法冻结、轮候冻结,占总股本的7.72%。
除了泛海系,近几年渤海银方房地产相关的烂账还包括福州分行与泰禾集团的19.42亿元债务诉讼,已于2024年3月12日公告开庭。
此前,渤海银行成都、郑州、长沙、大连等分行还曾先后数百次起诉恒大集团。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渤海银行作为原告或申请人且争议标的金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案件共计108件,主要系主动进行的常规诉讼清收。
押宝房地产带来的影响使得渤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截至2023年末,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3.65%,同比增加0.7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32.29亿元,占该行不良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1.00%,为该行所有行业之最。
资产质量方面,与同类型银行相比,渤海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偏高。
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5.5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8%,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且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同时拨备水平偏低,2020-2023年该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58.80%、135.63%、150.95%和156.94%,不仅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且距离最低标准线过近。
贷款五级分类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占比分别为95.12%、3.10%、0.59%、0.60%、0.59%,分别较上一年变化-0.23、+0.21、-0.02、-0.04、+0.08个百分点,正常类贷款余额、占比均同比下降,关注类、损失类贷款余额、占比均同比上升,意味着未来不良和核销风险上行,给现在的高不良率和低拨备率带来压力。
资本充足方面,2023年渤海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8%、8.17%,上年同期分别为11.50%、8.06%,该行港股交投清淡,回A短时无望,未来的资本补充压力加大。
内控薄弱,违规频发
比数百起的诉讼更令人震惊的是,渤海银行曾因擅自违规拨付商品房预售资金,被湖南省住建厅暂停资金监管合作关系。
湖南省住建厅2023年3月通报显示,2021年3月及7月,渤海银行株州分行违规擅自划扣恒大誉苑、北大资源天池项目的重点监管资金,导致项目复工复产资金不足,房屋逾期难交付,被责令返还相关资金但一直没有整改到位。
渤海银行长沙分行回复媒体称,通报涉及的是恒大地产的对公项目,此前恒大地产项目出现问题,其在渤海银行有资金监管账户,为了保证项目才对相关资金进行挪用,但没有及时归还,已在着手解决。
渤海银行的内控一直为人所诟病,尤其是2021年“28亿存款”事件发生后,舆论层面更是掀起轩然大波。
简单回顾该事件,2021年9月,济民可信集团向公安机关报案称,集团两家子公司存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华业石化南京有限责任公司(“华业石化”)办理承兑汇票的质押担保,由于华业石化未如期偿还相关资金,不仅28亿元无法支取,银行还强制划扣了济民可信集团旗下公司的4.5亿元存款。
事件曝光后,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济民可信方表示从未授权过相关质押,也与华业石化毫无关系,渤海银行方则称济民可信对此事知情且收取了华业石化三倍于该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益,后遭济民可信坚决否认。
此外,事件后续还出现了“伪造公章”“假国企”“涉事员工失联”等种种衍生风波,至今尚未有定论。渤海银行年报中称“2021年内,本行与个别企业客户因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纠纷,已向公安机关报案。2022年内,本行就此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截至本年度报告日期,以上刑事、民事案件均尚在司法机关处理过程中。该案的结果以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为准,对财务影响暂不能可靠计量。”
近几年,渤海银行的违规情况也层出不穷。2023年遭监管机构处罚金额累计约3433万元,处罚原因集中在信贷业务、内控与合规、信息科技风险等领域,单笔罚单金额最高达1660万元,相关违规事实包括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将银行员工、公务员等个人商用房贷款计入普惠型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主贷款统计口径;将非小微企业划归统计口径;违规发放商用房贷款。
2023年7月,执掌渤海银行8年的李伏安到龄退休辞职,董事长一职由该行党委书记、原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王锦虹接任。此前,该行副董事长冯载麟于2023年3月辞职,欧兆伦于4月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此外,2024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密集批准了一批渤海银行各分行高管的任职资格,仅3月26日至今,就核准了沈阳分行副行长、湘潭分行行长、太原分行行长、常德分行副行长、杭州分行两名副行长、北京通州分行副行长、呼和浩特分行副行长、长治分行副行长、无锡分行副行长等十人的任职资格。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